搶佔ESG先機 創造可持續的未來
近數十年,環境保護的議題進入大眾視野,許多不同的名詞也開始流行起來,例如可持續發展、氣候變化、綠色經濟等。其中,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也開始被人重視及思考。二零零四年,聯合國全球契約(UN Global Compact) 首次提出ESG的概念。「ESG」一詞涵蓋了三個關鍵字,分別是環境(Environment)、社會可持續性(Social)及治理(Governance)。它強調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促共進關系,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,是一種新時代的企業指標。
投資者的目光轉移 走向ESG之路
根據聯合國全球契約,現今的環境挑戰需要全球企業的努力,將可持續性納入企業的框架。ESG鼓勵企業加強管理自然資源的使用,利用創新方案,解決能源短缺、空氣污染、污水等環境問題。此外,ESG亦重視企業與社會的並行發展,希望企業能夠在營運時考慮特定群體(如勞工、婦女、殘疾人士、兒童等)的人權問題。最後,在「治理」方面,ESG呼籲企業提高公司的透明度、問責制和包容性,以符合國際的規範和標準。
隨著環境及人權意識的提高,ESG成為了許多投資者在評估一間企業時的重要指標。二零一八年,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(BlackRock)的創辦人暨行政總裁拉里·芬克(Larry Fink)呼籲標普500(S&P 500)指數成份公司履行社會責任:「為了持續的成功,每間公司都不應只追求財務表現,亦應著重公司對社會的正面的貢獻。」在四年後的公開信,芬克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:「淨零(net-zero)世界的過渡將改變各個行業的每間公司,問題是,你要成為領導者,抑或跟隨者?」
投資者對ESG的日益重視,不只是口號上的支持,更體現於他們的實際行動。氣候行動100+(Climate Action 100+)是一項由投資人主導的全球合作倡議活動,旨在敦促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對氣候變遷採取必要行動。這項倡議透過「與責任投資原則」(PRI),以及數個投資者組織所協調,包括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(AIGCC)、澳紐氣候變遷機構投資者團體(IGCC)、機構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(IIGCC)及環保非政府組織環境責任經濟聯盟(Ceres)。項目至今的資產管理規模高達六十八萬億美元,參加的環球企業多達一百六十六間,說明了ESG時代下的機遇。
政府的大力支持
成就可持續的未來在推動ESG時,政府政策也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。香港特區政府於近年的財政預算案和施政報告中多次提及「綠色金融」、「綠色科技」等發展方向,先後推出「低碳綠色科研基金」及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」等支持香港減碳和保護環境的科研及金融項目。而多次推出的綠色零售債券,則把所集得的資金來投資用於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項目。今年年初,政府所發行的政府綠色債券總值五十七億五千萬美元等值,是亞洲最大的ESG債券發行;同年二月更成功推出全球首批的政府代幣化綠色債券。
正如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所述,綠色經濟的模式「匯聚科技創新、金融、商業和人力等資源,可以推動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、創造需求和增強發展動能。整個產業羣正高速增長,但目前全球還未形成具領導地位的綠色科技產業及金融集羣」。在這個大趨勢下,企業必須積極進取,搶佔先機,成為芬克口中的「領導者」,創造可持續的未來。
集信旗下的產品ReportNOW是一款全方位的創新解決平台,協助企業客製出各式各樣的電子報表,從而減少紙張的消耗,使各個工作流程得以數碼化。而配套軟件r-Tag則利用「物聯網」的技術,為企業提供即時的線上信息,掌握最新及有效管理環境的數據,陪伴企業走向數碼轉型,透過創新方案達成ESG的目標。